1604年12月29日(明萬歷三十二年十月九日),泉州以東海域發(fā)生8級地震。泉州地震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,古城泉州及鄰區(qū)遭受嚴重破壞。據史料記載,主震前一天即發(fā)生前震,29日夜發(fā)生大震,山石海水皆動;泉州城內外樓房店鋪全都傾倒;開元寺東塔頂蓋南部的椽石有兩條毀壞,東南角有8條毀壞;洛陽橋被破壞;多處出現地裂縫;在清源山,裂開的地縫中還涌出砂、水,氣若硫磺。泉州沿海覆舟甚多。蒲田城墻崩塌數處,城中高大建筑多傾塌,鄉(xiāng)間房屋傾倒無數。田地皆裂,并冒黑砂還帶硫磺臭昧,池水亦因地裂而干涸。漳浦南門外的田陷一穴,寬五丈余,深約二丈,水涌出中有黑砂泥。南安民居墜壞甚多。同安廬舍多有傾頹者。安溪山川崩裂。福寧大震時聽到如雷的響聲等等。由于地震發(fā)生在傍晚,所以閩南沿海大部分地區(qū)都有人畜傷亡。福建、江西、浙江3省22個縣(市)記載了不同程度的震害。此次地震破壞較重,分布范圍廣,最遠距震中達220公里;有感范圍最遠達1000公里,安徽、江蘇、上海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和廣西等省區(qū)的124個縣均有記載。泉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震帶,在地震活躍期的1445-1609年中,泉州-汕頭地震帶多次發(fā)生破壞性地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