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進行池塘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試驗。在近海圍堰建池塘80畝,經3年的精心管理,達到畝蘊藏刺參鮮重928kg,刺參個體鮮重82-252kg·以每年3:1的比例捕大留小,所捕刺參均達商品規(guī)格,完成了課題的經濟技術指標,健康養(yǎng)殖取得成功。
現(xiàn)將池塘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技術介紹如下:
1、海區(qū)條件 根據(jù)刺參生存環(huán)境需要,把試驗池塘建在近海。此海區(qū)水深2—3m,常年水溫變化在1.5-28℃之間,底質以沙泥為主,近海常年無工業(yè)污水和生活污水注入,海區(qū)有自然生的大葉藻等水生植物。
2、圍堰建池塘 根據(jù)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課題要求,需投石圍堰建塘,以石組礁形式營造標準池塘80畝。共投石1.8萬m3,建成1處東西向、半納潮型、進排水方便的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試驗塘。為方便清池,塘內組礁為壟式,順“韭”字形框架投石,組礁寬2.5m,高1.2m,組礁壟長累計3580m。池塘西堰鄰海,設有高低2個進排水閘門,低閘門清池排水用,其閘門基面與最低潮面持平。高閘門基部以半潮潮面為難,可利用潮差向池內自然納潮。高低2個閘門均可人工控制。除此外,鄰海堰邊特設進排水泵機組各1套,以備急用。池塘建成后,在低潮時用低閘門將池塘水放出,余者水泵抽干,清除蝦虎魚、日本蟳、海星等刺參的敵害生物。平整池底,畝撒70kg石灰粉消毒。1周后,畝施發(fā)酵雞糞1000kg,進水50cm,肥水60天,待水質穩(wěn)定,池內底棲硅藻大量繁殖后,開始投放刺參苗。
3、苗種來源與投放 刺參苗種來源于自然采捕和人工培育,自然采捕苗種規(guī)格大小不均,一般為體長3~10cm。苗種投放前都經過3~5天的暫養(yǎng),分級篩選,剔出傷殘參苗,迅速投入養(yǎng)殖池。人工培育苗種都經過中間培育,待刺參體長達5cm以上再投放池內。 我們分8批向池內投放自然采捕刺參苗19.6萬頭,并隨機在池內投放測試籠8個,籠內投放與池內放養(yǎng)密度同等的刺參苗種,以觀察刺參投放后的成活率和生長情況。每投放1批刺參苗,15天后定期測試1次,所投放的8批刺參苗經測試,平均成活率為97.6%,健康生長狀況良好。當年8月16~22日又購到人工培育苗種28.2萬頭,通過中間培育2個月,刺參體長達5cm以上時,投放養(yǎng)殖池,并以同樣的測試方法觀察其成活率為96.8%。當年共投放刺參苗種47.8萬頭,平均成活率為97.2%,養(yǎng)殖池內平均每平方米投放刺參苗種約9頭左右。
4、飼養(yǎng)與管理 刺參苗種投放后進入飼養(yǎng)管理階段,其主要工作是做好飼料的投喂和日常水質的調控。
4.1 餌料投喂每隔2天定時向養(yǎng)殖池均勻投喂飼料,其中淀粉50%,海泥20%,魚粉8%和海藻粉22%,飼料搭配投喂量為海區(qū)刺參總量的10%左右。為保持水質穩(wěn)定、餌料豐富,在池內順壟式人工礁打樁設筏架,養(yǎng)殖海帶和裙帶菜,同時向池內移植大葉藻、鼠尾藻等藻類植物,為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營造良好的棲息場所。
4.2 防病措施為防止病害的發(fā)生,每半月使用1次消毒藥物,在低潮時全池潑灑,可起到好的防病效果。
4.3 水質調控為防止漂浮垃圾和漂浮油污隨潮流進入池塘污染池水,在進水渠道設立3道浮筏式攔污防油網(wǎng),攔截漂浮垃圾和油污。技術人員每天堅持觀察池內水質,高溫期每隔7天定時進行1次水質化驗。每逢低潮大雨天氣,及時啟動水泵調水人池,嚴防池塘鹽度降低,海水淡化。 4.4 控溫、增氧 每年7月中旬~9月上旬,為龍口高溫季節(jié)。養(yǎng)殖人員每天上午11:00~下午3:00,利用8馬力漁船定時在池塘內高速航行沖浪,以利增氧、降溫,防止刺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。除此之外,我們在池塘邊打海水井2口,以備高溫期向池內注水降溫。
4.5 巡塘池塘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除做好上述工作外,還設專人常年巡池看護。一是觀察記錄刺參攝食情況和健康狀況,二是發(fā)現(xiàn)有吸附在于露石壁上的刺參要及時使其回到水中,以防干露時間過長死亡,尤其陰雨天氣,刺參更不宜干露,因為雨水可致刺參死亡。同時,還要加強看護,嚴防不法分子偷捕刺參。
4.6 測試技術人員每月定期擇點對池塘所養(yǎng)刺參進行詳細測試、記錄,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1年后,個體鮮重可達37~130g左右,平均服重36.7g,生長狀況良好。
5、收獲與效益 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的第3年,大個體刺參體重已達商品規(guī)格,進入收獲期。我們決定按3:1的比例捕大留小,將達到商品規(guī)格的刺參輪捕收獲,個體較小的刺參留待以后陸續(xù)輪捕。在輪捕前,邀請市水產專家進行驗收,測得池內爾刺參8.6頭/m2,最小鮮重82g,最大鮮重2523g,平均鮮重162g,平均胴體71.7g。 預計測算畝蘊藏刺參鮮重超過928kg,80畝池塘輪捕商品刺參24t,價值168萬元,經濟效益十分可觀。
現(xiàn)將池塘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技術介紹如下:
1、海區(qū)條件 根據(jù)刺參生存環(huán)境需要,把試驗池塘建在近海。此海區(qū)水深2—3m,常年水溫變化在1.5-28℃之間,底質以沙泥為主,近海常年無工業(yè)污水和生活污水注入,海區(qū)有自然生的大葉藻等水生植物。
2、圍堰建池塘 根據(jù)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課題要求,需投石圍堰建塘,以石組礁形式營造標準池塘80畝。共投石1.8萬m3,建成1處東西向、半納潮型、進排水方便的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試驗塘。為方便清池,塘內組礁為壟式,順“韭”字形框架投石,組礁寬2.5m,高1.2m,組礁壟長累計3580m。池塘西堰鄰海,設有高低2個進排水閘門,低閘門清池排水用,其閘門基面與最低潮面持平。高閘門基部以半潮潮面為難,可利用潮差向池內自然納潮。高低2個閘門均可人工控制。除此外,鄰海堰邊特設進排水泵機組各1套,以備急用。池塘建成后,在低潮時用低閘門將池塘水放出,余者水泵抽干,清除蝦虎魚、日本蟳、海星等刺參的敵害生物。平整池底,畝撒70kg石灰粉消毒。1周后,畝施發(fā)酵雞糞1000kg,進水50cm,肥水60天,待水質穩(wěn)定,池內底棲硅藻大量繁殖后,開始投放刺參苗。
3、苗種來源與投放 刺參苗種來源于自然采捕和人工培育,自然采捕苗種規(guī)格大小不均,一般為體長3~10cm。苗種投放前都經過3~5天的暫養(yǎng),分級篩選,剔出傷殘參苗,迅速投入養(yǎng)殖池。人工培育苗種都經過中間培育,待刺參體長達5cm以上再投放池內。 我們分8批向池內投放自然采捕刺參苗19.6萬頭,并隨機在池內投放測試籠8個,籠內投放與池內放養(yǎng)密度同等的刺參苗種,以觀察刺參投放后的成活率和生長情況。每投放1批刺參苗,15天后定期測試1次,所投放的8批刺參苗經測試,平均成活率為97.6%,健康生長狀況良好。當年8月16~22日又購到人工培育苗種28.2萬頭,通過中間培育2個月,刺參體長達5cm以上時,投放養(yǎng)殖池,并以同樣的測試方法觀察其成活率為96.8%。當年共投放刺參苗種47.8萬頭,平均成活率為97.2%,養(yǎng)殖池內平均每平方米投放刺參苗種約9頭左右。
4、飼養(yǎng)與管理 刺參苗種投放后進入飼養(yǎng)管理階段,其主要工作是做好飼料的投喂和日常水質的調控。
4.1 餌料投喂每隔2天定時向養(yǎng)殖池均勻投喂飼料,其中淀粉50%,海泥20%,魚粉8%和海藻粉22%,飼料搭配投喂量為海區(qū)刺參總量的10%左右。為保持水質穩(wěn)定、餌料豐富,在池內順壟式人工礁打樁設筏架,養(yǎng)殖海帶和裙帶菜,同時向池內移植大葉藻、鼠尾藻等藻類植物,為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營造良好的棲息場所。
4.2 防病措施為防止病害的發(fā)生,每半月使用1次消毒藥物,在低潮時全池潑灑,可起到好的防病效果。
4.3 水質調控為防止漂浮垃圾和漂浮油污隨潮流進入池塘污染池水,在進水渠道設立3道浮筏式攔污防油網(wǎng),攔截漂浮垃圾和油污。技術人員每天堅持觀察池內水質,高溫期每隔7天定時進行1次水質化驗。每逢低潮大雨天氣,及時啟動水泵調水人池,嚴防池塘鹽度降低,海水淡化。 4.4 控溫、增氧 每年7月中旬~9月上旬,為龍口高溫季節(jié)。養(yǎng)殖人員每天上午11:00~下午3:00,利用8馬力漁船定時在池塘內高速航行沖浪,以利增氧、降溫,防止刺參因缺氧而窒息死亡。除此之外,我們在池塘邊打海水井2口,以備高溫期向池內注水降溫。
4.5 巡塘池塘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除做好上述工作外,還設專人常年巡池看護。一是觀察記錄刺參攝食情況和健康狀況,二是發(fā)現(xiàn)有吸附在于露石壁上的刺參要及時使其回到水中,以防干露時間過長死亡,尤其陰雨天氣,刺參更不宜干露,因為雨水可致刺參死亡。同時,還要加強看護,嚴防不法分子偷捕刺參。
4.6 測試技術人員每月定期擇點對池塘所養(yǎng)刺參進行詳細測試、記錄,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1年后,個體鮮重可達37~130g左右,平均服重36.7g,生長狀況良好。
5、收獲與效益 刺參健康養(yǎng)殖的第3年,大個體刺參體重已達商品規(guī)格,進入收獲期。我們決定按3:1的比例捕大留小,將達到商品規(guī)格的刺參輪捕收獲,個體較小的刺參留待以后陸續(xù)輪捕。在輪捕前,邀請市水產專家進行驗收,測得池內爾刺參8.6頭/m2,最小鮮重82g,最大鮮重2523g,平均鮮重162g,平均胴體71.7g。 預計測算畝蘊藏刺參鮮重超過928kg,80畝池塘輪捕商品刺參24t,價值168萬元,經濟效益十分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