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葡萄酒,除了耐心等待,有些時候,也該有玩捉迷藏的興致。
酒一買回來就躺在控溫酒柜里了,等待了幾年之后,在喝的前一天讓酒直立起來,開瓶前還讓酒溫緩慢地升到18度,開瓶后謹(jǐn)慎地將酒倒入最適當(dāng)?shù)钠咸丫票,但是,酒的香味卻還完全封閉著,即使努力搖晃杯子,也只有冒出一點點混合著木頭和石墨的沉悶香氣,喝起來嚴(yán)肅剛直,一點都不迷人。這確實很讓人失望,而且,常常越高級昂貴的酒卻越想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,這時除了用“這酒很有潛力,但是,也許還要再等幾年。”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之外,也許可以試一試為封閉的葡萄酒“換瓶”(décanter)醒酒,把封閉的葡萄酒弄醒,硬是把酒的美好找出來。
很多人相信在喝葡萄酒之前的幾個小時將酒打開,可以讓酒變得比較好喝,中文很有創(chuàng)意地將此稱為醒酒,好象葡萄酒睡著了,要把它們喚醒才會好喝,其實,醒酒只是讓酒接觸空氣,方便香氣散發(fā)出來,或除掉一些可能存在的還原怪味罷了。但是單單只是開瓶,在狹窄的瓶口空間中,葡萄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非常小,即使提早幾個小時,對整瓶酒來說,能產(chǎn)生的影響事實上相當(dāng)有限。如果真的要讓酒有些改變,要跟空氣有更多的接觸,那就必須要進(jìn)行“換瓶”。
換瓶其實很簡單,就是將開瓶后的葡萄酒倒入醒酒瓶中。醒酒瓶通常有比較寬的腰身可以讓葡萄酒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大增,以方便達(dá)到預(yù)期的目的。另外,在將酒倒入瓶中的過程中,葡萄酒沿著瓶壁流入瓶底,更增加與空氣混合的機會,所以,換瓶對葡萄酒所做的并不只是喚醒,而是用力的把它搖醒。對于一瓶還太年輕,口感堅澀的紅酒來說,換瓶理論上可以讓它的單寧因為氧化的關(guān)系變得比較不那么強烈,使得葡萄酒喝起來比較協(xié)調(diào)一點。
不過,在實際的經(jīng)驗上并不全然是正面的,確實很多酒提早幾小時換瓶可以變得更美味,但是有些時候原本已經(jīng)很稀微的香氣卻也有可能完全消失無蹤,甚至有可能因為醒酒過度而使得酒的口味失去均衡。也因此,該不該換瓶,至今還一直是葡萄酒專家們爭論的主題,沒有共同的看法。也些人主張任何酒都要換瓶,但是也有人認(rèn)為直接在酒杯中讓葡萄酒和空氣接觸即可,換瓶只是為了好看而不是為了好喝。
其實,換瓶最早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去掉葡萄酒里沉淀的酒渣。一瓶陳年的葡萄酒常常會有由單寧、紅色素等物質(zhì)聚合產(chǎn)生的酒渣沉積在瓶中。這些物質(zhì)雖然無害,但是卻會讓酒渾濁,而且摻雜著碎屑的葡萄酒喝起來也不太舒服。除酒渣的換瓶比較麻煩,必須至少在24小時前讓酒由平躺變成直立,開瓶后,將酒緩慢且不間斷地倒入醒酒瓶中,以免酒的流動又激起沉淀物,換瓶時在酒瓶下準(zhǔn)備蠟燭或手電筒,這樣瓶頸一出現(xiàn)酒渣時就能適時地停止。
但是,問題來了,陳酒通常比較脆弱,很容易氧化,經(jīng)過這么激烈的換瓶過程,很容易讓珍貴的陳年酒香就此散失,甚至連口感都會因而變干瘦失去均衡。所以遇到老酒換瓶,一定是要在品嘗前才開瓶,馬上換瓶后盡快倒入杯中品嘗。而且最好選用底部比較窄,高瘦一點的醒酒瓶。這一點,倒是大部份人的看法都一致,只是有人認(rèn)為與其要冒著讓老酒受害的風(fēng)險,不如不要換瓶忍耐喝點酒渣。
換瓶的爭議,多少是許多人心痛的代價和意外的收獲換來的,曾經(jīng)讓我心痛過的是 Leroy酒莊1988年產(chǎn)量極少的Romanée Saint Vivant,開瓶時的櫻桃酒與紅茶香氣僅只是換瓶后再倒進(jìn)酒杯里就全然消失無蹤了,望著那瓶已毫無香氣的昂貴液體等待了一小時、兩小時、三小時…到隔天,最后,不得不要承認(rèn)酒已逝去。如果,我直接倒進(jìn)酒杯里,至少我還可以把握到最初的香氣。
但是,1994年份Chateau Ferrière卻又曾經(jīng)給我意外的驚喜。開瓶之后完全沒有香味,倒進(jìn)醒酒瓶里等了一個晚上還是沒有任何改變,只好開了Joblot酒莊1996年份,水果香氣橫溢的Clos de Celliers aux Moines。但是,隔天一早醒來,廚房里迷漫著高雅的卡本內(nèi)-蘇維濃香氣,沒錯,Chateau Ferrière醒來了。
葡萄酒總有它自己表達(dá)的方式,不是我們可以全然操縱控制的。如果有人問我“要換瓶嗎?”我會很誠心地告訴他:“請擲銅板決定吧!”(林裕森)
酒一買回來就躺在控溫酒柜里了,等待了幾年之后,在喝的前一天讓酒直立起來,開瓶前還讓酒溫緩慢地升到18度,開瓶后謹(jǐn)慎地將酒倒入最適當(dāng)?shù)钠咸丫票,但是,酒的香味卻還完全封閉著,即使努力搖晃杯子,也只有冒出一點點混合著木頭和石墨的沉悶香氣,喝起來嚴(yán)肅剛直,一點都不迷人。這確實很讓人失望,而且,常常越高級昂貴的酒卻越想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,這時除了用“這酒很有潛力,但是,也許還要再等幾年。”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之外,也許可以試一試為封閉的葡萄酒“換瓶”(décanter)醒酒,把封閉的葡萄酒弄醒,硬是把酒的美好找出來。
很多人相信在喝葡萄酒之前的幾個小時將酒打開,可以讓酒變得比較好喝,中文很有創(chuàng)意地將此稱為醒酒,好象葡萄酒睡著了,要把它們喚醒才會好喝,其實,醒酒只是讓酒接觸空氣,方便香氣散發(fā)出來,或除掉一些可能存在的還原怪味罷了。但是單單只是開瓶,在狹窄的瓶口空間中,葡萄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非常小,即使提早幾個小時,對整瓶酒來說,能產(chǎn)生的影響事實上相當(dāng)有限。如果真的要讓酒有些改變,要跟空氣有更多的接觸,那就必須要進(jìn)行“換瓶”。
換瓶其實很簡單,就是將開瓶后的葡萄酒倒入醒酒瓶中。醒酒瓶通常有比較寬的腰身可以讓葡萄酒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大增,以方便達(dá)到預(yù)期的目的。另外,在將酒倒入瓶中的過程中,葡萄酒沿著瓶壁流入瓶底,更增加與空氣混合的機會,所以,換瓶對葡萄酒所做的并不只是喚醒,而是用力的把它搖醒。對于一瓶還太年輕,口感堅澀的紅酒來說,換瓶理論上可以讓它的單寧因為氧化的關(guān)系變得比較不那么強烈,使得葡萄酒喝起來比較協(xié)調(diào)一點。
不過,在實際的經(jīng)驗上并不全然是正面的,確實很多酒提早幾小時換瓶可以變得更美味,但是有些時候原本已經(jīng)很稀微的香氣卻也有可能完全消失無蹤,甚至有可能因為醒酒過度而使得酒的口味失去均衡。也因此,該不該換瓶,至今還一直是葡萄酒專家們爭論的主題,沒有共同的看法。也些人主張任何酒都要換瓶,但是也有人認(rèn)為直接在酒杯中讓葡萄酒和空氣接觸即可,換瓶只是為了好看而不是為了好喝。
其實,換瓶最早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去掉葡萄酒里沉淀的酒渣。一瓶陳年的葡萄酒常常會有由單寧、紅色素等物質(zhì)聚合產(chǎn)生的酒渣沉積在瓶中。這些物質(zhì)雖然無害,但是卻會讓酒渾濁,而且摻雜著碎屑的葡萄酒喝起來也不太舒服。除酒渣的換瓶比較麻煩,必須至少在24小時前讓酒由平躺變成直立,開瓶后,將酒緩慢且不間斷地倒入醒酒瓶中,以免酒的流動又激起沉淀物,換瓶時在酒瓶下準(zhǔn)備蠟燭或手電筒,這樣瓶頸一出現(xiàn)酒渣時就能適時地停止。
但是,問題來了,陳酒通常比較脆弱,很容易氧化,經(jīng)過這么激烈的換瓶過程,很容易讓珍貴的陳年酒香就此散失,甚至連口感都會因而變干瘦失去均衡。所以遇到老酒換瓶,一定是要在品嘗前才開瓶,馬上換瓶后盡快倒入杯中品嘗。而且最好選用底部比較窄,高瘦一點的醒酒瓶。這一點,倒是大部份人的看法都一致,只是有人認(rèn)為與其要冒著讓老酒受害的風(fēng)險,不如不要換瓶忍耐喝點酒渣。
換瓶的爭議,多少是許多人心痛的代價和意外的收獲換來的,曾經(jīng)讓我心痛過的是 Leroy酒莊1988年產(chǎn)量極少的Romanée Saint Vivant,開瓶時的櫻桃酒與紅茶香氣僅只是換瓶后再倒進(jìn)酒杯里就全然消失無蹤了,望著那瓶已毫無香氣的昂貴液體等待了一小時、兩小時、三小時…到隔天,最后,不得不要承認(rèn)酒已逝去。如果,我直接倒進(jìn)酒杯里,至少我還可以把握到最初的香氣。
但是,1994年份Chateau Ferrière卻又曾經(jīng)給我意外的驚喜。開瓶之后完全沒有香味,倒進(jìn)醒酒瓶里等了一個晚上還是沒有任何改變,只好開了Joblot酒莊1996年份,水果香氣橫溢的Clos de Celliers aux Moines。但是,隔天一早醒來,廚房里迷漫著高雅的卡本內(nèi)-蘇維濃香氣,沒錯,Chateau Ferrière醒來了。
葡萄酒總有它自己表達(dá)的方式,不是我們可以全然操縱控制的。如果有人問我“要換瓶嗎?”我會很誠心地告訴他:“請擲銅板決定吧!”(林裕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