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癥狀識別
1.1 黃萎病 茄子黃萎病各個生長期均可發(fā)病,但以結果期發(fā)病最重,病癥自下而上或從一邊向全株發(fā)展。發(fā)病初期,下部葉片脈間變黃,并逐漸發(fā)展到全葉,早期病葉白天萎蔫,早晚可恢復,后期不再恢復,葉由黃變褐,葉緣向上卷曲,最后葉片枯死脫落。嚴重時全株葉片變褐萎垂以至脫光僅剩莖稈,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。用手擠壓病莖橫切面,無混濁液溢出。
1.2 青枯病 茄子青枯病多在開花結果期發(fā)病,發(fā)病初期僅個別枝上一張或幾張葉片變淡,呈現(xiàn)局部萎垂,后擴到全株,早晚可恢復,很快植株呈青枯狀凋萎,后期病葉變褐枯焦。剖開病莖基部木質部變褐,枝條髓部潰爛或中空,濕度大時或經(jīng)過保濕,橫切病莖切面用手擠壓,有混濁菌膿溢出,這是青枯病區(qū)別于黃萎病的重要特征。
2 病原菌的區(qū)別 茄子黃萎病病原為大麗花枝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,青枯病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,屬細菌。
3 發(fā)病條件 黃萎病病原菌發(fā)育適溫19~24℃,最高溫30℃,最低5~12,開花前低溫(低于15℃)持續(xù)時間長,發(fā)病早而且較重。地勢低洼、積水、施用未腐熟有機肥、灌水不當田間積水及與茄科連作,定植時傷根,地下害蟲多的地塊發(fā)病重。 青枯病病原菌發(fā)育適溫30~37℃,最高溫41℃,最低10℃,土溫25℃時,田間發(fā)病出現(xiàn)高峰,高溫、高濕及酸性土壤發(fā)病重。連作及灌水不當、定植傷根、地下害蟲多,發(fā)病重。
4 傳播途徑 種子帶病原菌,土壤中殘留病原菌或帶有病原殘體的肥料,通過風、雨、灌水或農事操作傳播,從植株根部、莖基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侵入,蔓延擴展到枝葉。
5 綜合防治措施
5.1 農業(yè)防治
①用抗病品種,如本地白茄、紫長茄等。有條件可以采用嫁接栽培,減少病害的發(fā)生。嫁接可采用本地野生茄或托魯巴姆茄作為砧木。
②實施輪作,與茄科作物輪作,最好是水旱輪作1~2年。
③種子消毒。將種子放入體積為其5~6倍的55℃溫水中,連續(xù)攪拌10~15min后,取出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,晾干播種或進行催芽。
④培育無病壯苗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用無病土育苗,選擇前茬沒種過茄科作物的地塊育苗,播種前可用50%多菌靈1000倍液噴灑苗床。最好采用營養(yǎng)杯或營養(yǎng)袋育苗,減少定植傷根。苗移栽前一天,要噴灑70%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,減少病害傳播到大田。
⑤定植園土壤要深翻曬白,以往發(fā)病重的地塊,可用碳酸氫銨進行土壤消毒,具體方法:先將菜畦澆濕后,每667平方米以50kg碳酸氫銨均勻撒在土表,然后用薄膜覆蓋,5~7天后掀開薄膜,整地定植。結合整地,每667平方米施石灰50~100kg進行土壤改良和消毒。
⑥加強田間管理,灌溉要勤澆小水,防止大水漫灌。施足基肥,施用有機肥要充分腐熟,并平衡追施氮、磷、鉀混合肥,第一次采果后,要適當追施0.2%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。并及時中耕、培土、促進根系生長。
⑦發(fā)現(xiàn)病株,要及時拔除,病株要帶出菜田外深埋或燒毀,在病株周圍土壤撒石灰防止病害擴散。
5.2 化學防治 預防黃萎病、青枯病等,苗期用惡霉靈3000~4000倍液噴灑。定植時,每667平方米用50%多菌靈2kg與50kg細土混勻,進行定植穴消毒。
黃萎病發(fā)病初期,用50%多菌靈1000倍液,70%甲基硫菌靈800~1000倍液,3%廣枯靈800倍液噴霧加灌根,隔7~10天1次,連續(xù)2~3次。
青枯病發(fā)病初期,用72%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,可殺得2000的1000~2000倍液,克菌康800~1000倍液,澆灌根部,每株200~300ml藥液,隔7~10天1次,連續(xù)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