輪式免耕撬窩器配備了負重裝置,在使用時可以根據(jù)土壤的硬實程度增減負重。
一、育秧技術
選用優(yōu)質(zhì)、高產(chǎn)、生育期適宜、抗病性強的雜交稻。采用塑盤旱育秧方式培育健壯秧苗。培育3~4.5葉的小苗,宜選擇561孔的缽體軟盤;培育4.5~5.5葉的中苗,宜選擇434孔缽體的缽體軟盤。按大田基本苗和每盤成苗數(shù)確定缽體軟盤的數(shù)量,一般畝用40~50盤。育秧時每個軟盤需要營養(yǎng)土1.2kg~1.4kg。在播種前10天,干燥的旱育秧苗床地旋耕細碎后,用孔徑5~7mm的篩子過篩床土,再按每200kg床土加入2.5kg“旱育秧壯秧劑”的比例,混合均勻后即成。堆放營養(yǎng)土時應防雨。播種前先擺好缽體軟盤,往缽體軟盤內(nèi)撒入占其高度1/3的營養(yǎng)土,然后將播種器播種孔對準缽體播種,最后撒營養(yǎng)土蓋種。選用與缽體軟盤型號相配套的播種器進行精量播種。苗床制備同旱育秧,擺盤時要緊實,擺好盤后撒蓋種土,然后用掃帚將盤面泥土清掃干凈,防止秧苗串根。再用灑壺均勻灑水一遍,然后噴施旱育秧苗床除草劑“新野”,十分鐘后起拱蓋膜。薄膜、水分、肥料、除草等苗床管理與旱育秧技術一致。
二、免耕撬窩移栽
前茬作物收割時要留低樁,其中小麥和油菜收獲時,其留樁高度不超過10 cm。清理田面的遺留秸稈后每畝本田用 “克無蹤”150~200 g,或者用 “克無蹤”150 g混合“飛達紅”150 g兌水25~30 kg噴施。3~5天后,灌水泡田1天~3天,待水層自然落干成淺水層時,均勻撒施底肥,此后即可撬窩移栽。撬窩器穴距在16.67cm~18cm之間,根據(jù)品種特性、秧苗素質(zhì)、土壤肥力、施肥水平、拋秧時期及目標產(chǎn)量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行距,一般控制在26.67cm~30cm之間。
在起秧前的第1天傍晚澆水,起秧時,苗床要保持干爽,避免水份過大造成起秧困難。起秧時用雙手抓住秧盤相鄰的兩個角,用力向上提起。然后將秧苗從缽體軟盤中拔起,裝在容器內(nèi)運至移栽本田。每穴移栽1個缽體的秧苗,移栽時將秧苗摁在撬窩器打的穴內(nèi),使秧苗的根部與泥土充分接觸,利于秧苗生長。
三、本田管理
1、水漿管理
移栽后只要不是大晴天,3日內(nèi)不要灌水,促進秧苗根系下扎和返青。3日后建立淺水層。如遇到響晴天,次日即需建立淺水層,防止洗手干。
返青后即建立淺水層,保持濕潤灌溉,促進分蘗的發(fā)生和生長。夠苗曬田,當每畝苗數(shù)達到計劃穗數(shù)80%時(16萬/667?O時),開始曬田,控制無效分蘗,促進根系下扎和壯稈健株,提高分蘗成穗率。幼穗分化至揚花期保持淺水層,灌漿期間歇灌溉,干濕交替,保持田面濕潤。收獲前7天左右斷水。
2、化學雜草
移栽后10天~15天,每666.7 m2選用10%農(nóng)得時可濕性粉劑13g~15g(或其他稻田除草劑,劑量按照產(chǎn)品說明)拌細土或與化肥混合均勻后全田撒施。
3、施肥管理
本田期施肥應做到有機肥、無機肥相結合,氮、磷、鉀肥相配合,N∶P2O5∶K2O的比例一般為1∶0.5∶1。600kg/畝的產(chǎn)量目標其本田施肥水平建議為純氮10~12kg、過磷酸鈣30~40kg、氯化鉀10~15kg、硫酸鋅1~2kg。底肥:施用總氮量的50%,施鉀總量的50%,磷肥全量作底肥。分蘗肥:移栽后10~14天施促蘗肥,施氮肥占總量的30%,鉀肥占總量的50%。穗粒肥:在劍葉葉枕距±5cm左右施穗肥,用占氮肥20%,約為尿素3~5kg。齊穗期后如果葉色偏淡要噴施葉面肥,每次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g、尿素500g兌水50kg噴施,延長功能葉和光合作用能力,提高結實率。
4、病蟲害防治
病害的防治:
防治惡苗。翰シN前每1000g種子用抗菌劑402、或咪鮮胺8mg~12mg、或強氯精5g溶液浸種消毒。
本田期注意稻瘟病、紋枯病的防治,當?shù)咎镏邪l(fā)現(xiàn)稻瘟病的中心病團時,每666.7m2用三環(huán)唑20~25g或稻瘟靈28~40g噴霧防治。在分蘗期紋枯病叢發(fā)病率在15~20%、孕穗期在30%以上時,每666.7m2用井崗霉素30~40g兌水50kg噴霧1~2次。
近年來,成都平原稻曲病的發(fā)病率上升,在孕穗中、后期每666.7m2用井崗霉素30g~40g、多菌靈100g、三唑酮20~30g、紋曲靈100ml兌水50kg對穗部進行噴霧。
蟲害的防治:
在二化螟為害高峰期,每666.7 m2選用三唑磷200g兌水50kg噴霧。當百叢稻飛虱蟲量達1500~2000頭時,每666.7m2用吡蟲啉15~20g兌水50kg,針對稻株中下部噴霧。受稻薊馬為害的稻苗葉尖卷曲率在10%以上、百株蟲量300~500頭以上時,用殺蟲雙50~100g或吡蟲啉15~20g兌水50kg噴霧。
一、育秧技術
選用優(yōu)質(zhì)、高產(chǎn)、生育期適宜、抗病性強的雜交稻。采用塑盤旱育秧方式培育健壯秧苗。培育3~4.5葉的小苗,宜選擇561孔的缽體軟盤;培育4.5~5.5葉的中苗,宜選擇434孔缽體的缽體軟盤。按大田基本苗和每盤成苗數(shù)確定缽體軟盤的數(shù)量,一般畝用40~50盤。育秧時每個軟盤需要營養(yǎng)土1.2kg~1.4kg。在播種前10天,干燥的旱育秧苗床地旋耕細碎后,用孔徑5~7mm的篩子過篩床土,再按每200kg床土加入2.5kg“旱育秧壯秧劑”的比例,混合均勻后即成。堆放營養(yǎng)土時應防雨。播種前先擺好缽體軟盤,往缽體軟盤內(nèi)撒入占其高度1/3的營養(yǎng)土,然后將播種器播種孔對準缽體播種,最后撒營養(yǎng)土蓋種。選用與缽體軟盤型號相配套的播種器進行精量播種。苗床制備同旱育秧,擺盤時要緊實,擺好盤后撒蓋種土,然后用掃帚將盤面泥土清掃干凈,防止秧苗串根。再用灑壺均勻灑水一遍,然后噴施旱育秧苗床除草劑“新野”,十分鐘后起拱蓋膜。薄膜、水分、肥料、除草等苗床管理與旱育秧技術一致。
二、免耕撬窩移栽
前茬作物收割時要留低樁,其中小麥和油菜收獲時,其留樁高度不超過10 cm。清理田面的遺留秸稈后每畝本田用 “克無蹤”150~200 g,或者用 “克無蹤”150 g混合“飛達紅”150 g兌水25~30 kg噴施。3~5天后,灌水泡田1天~3天,待水層自然落干成淺水層時,均勻撒施底肥,此后即可撬窩移栽。撬窩器穴距在16.67cm~18cm之間,根據(jù)品種特性、秧苗素質(zhì)、土壤肥力、施肥水平、拋秧時期及目標產(chǎn)量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行距,一般控制在26.67cm~30cm之間。
在起秧前的第1天傍晚澆水,起秧時,苗床要保持干爽,避免水份過大造成起秧困難。起秧時用雙手抓住秧盤相鄰的兩個角,用力向上提起。然后將秧苗從缽體軟盤中拔起,裝在容器內(nèi)運至移栽本田。每穴移栽1個缽體的秧苗,移栽時將秧苗摁在撬窩器打的穴內(nèi),使秧苗的根部與泥土充分接觸,利于秧苗生長。
三、本田管理
1、水漿管理
移栽后只要不是大晴天,3日內(nèi)不要灌水,促進秧苗根系下扎和返青。3日后建立淺水層。如遇到響晴天,次日即需建立淺水層,防止洗手干。
返青后即建立淺水層,保持濕潤灌溉,促進分蘗的發(fā)生和生長。夠苗曬田,當每畝苗數(shù)達到計劃穗數(shù)80%時(16萬/667?O時),開始曬田,控制無效分蘗,促進根系下扎和壯稈健株,提高分蘗成穗率。幼穗分化至揚花期保持淺水層,灌漿期間歇灌溉,干濕交替,保持田面濕潤。收獲前7天左右斷水。
2、化學雜草
移栽后10天~15天,每666.7 m2選用10%農(nóng)得時可濕性粉劑13g~15g(或其他稻田除草劑,劑量按照產(chǎn)品說明)拌細土或與化肥混合均勻后全田撒施。
3、施肥管理
本田期施肥應做到有機肥、無機肥相結合,氮、磷、鉀肥相配合,N∶P2O5∶K2O的比例一般為1∶0.5∶1。600kg/畝的產(chǎn)量目標其本田施肥水平建議為純氮10~12kg、過磷酸鈣30~40kg、氯化鉀10~15kg、硫酸鋅1~2kg。底肥:施用總氮量的50%,施鉀總量的50%,磷肥全量作底肥。分蘗肥:移栽后10~14天施促蘗肥,施氮肥占總量的30%,鉀肥占總量的50%。穗粒肥:在劍葉葉枕距±5cm左右施穗肥,用占氮肥20%,約為尿素3~5kg。齊穗期后如果葉色偏淡要噴施葉面肥,每次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g、尿素500g兌水50kg噴施,延長功能葉和光合作用能力,提高結實率。
4、病蟲害防治
病害的防治:
防治惡苗。翰シN前每1000g種子用抗菌劑402、或咪鮮胺8mg~12mg、或強氯精5g溶液浸種消毒。
本田期注意稻瘟病、紋枯病的防治,當?shù)咎镏邪l(fā)現(xiàn)稻瘟病的中心病團時,每666.7m2用三環(huán)唑20~25g或稻瘟靈28~40g噴霧防治。在分蘗期紋枯病叢發(fā)病率在15~20%、孕穗期在30%以上時,每666.7m2用井崗霉素30~40g兌水50kg噴霧1~2次。
近年來,成都平原稻曲病的發(fā)病率上升,在孕穗中、后期每666.7m2用井崗霉素30g~40g、多菌靈100g、三唑酮20~30g、紋曲靈100ml兌水50kg對穗部進行噴霧。
蟲害的防治:
在二化螟為害高峰期,每666.7 m2選用三唑磷200g兌水50kg噴霧。當百叢稻飛虱蟲量達1500~2000頭時,每666.7m2用吡蟲啉15~20g兌水50kg,針對稻株中下部噴霧。受稻薊馬為害的稻苗葉尖卷曲率在10%以上、百株蟲量300~500頭以上時,用殺蟲雙50~100g或吡蟲啉15~20g兌水50kg噴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