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規(guī)劃好品種的貯運時間
不耐貯的橘類(包括柑的個別品種),應在果實采后1個月~2個月內(nèi)運輸和銷售,否則將會發(fā)生枯水或腐爛。對于耐貯運的種類和品種,可采取以下兩種形式進行貯運:①采用掛樹貯藏的方法,將采收期推遲30天~40天(掛樹時間過長會影響第二年柑橘產(chǎn)量),避過柑橘的采收及銷售高峰,延長其采收期和貯藏期;②適時無傷早采(提前5天~6天),采后應用先進的保鮮技術進行長期貯藏。
二、進行防腐保鮮技術處理
不論那個品種、何時采收,采后立即進行防腐保鮮處理,是柑橘貯藏和運銷中不可缺少的措施,
柑橘的果實在生長過程中,會發(fā)生多種侵染病害。這些病害有的在果實生長期就表現(xiàn)出癥狀,有的則長期潛伏下來,在果實成熟和衰老時發(fā)病,危害極其嚴重。例如,柑橘的青霉病、綠霉病、褐色蒂腐病、黑色蒂腐病、黑斑病、疫腐病、灰霉病、炭疽病等。因此,產(chǎn)前、產(chǎn)中及產(chǎn)后重視這些病害的防治,可提高柑橘的貯運質(zhì)量,減少腐爛。
防腐和保鮮處理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,分男使用兩類不同的化學藥物。
1.防腐 采用化學、物理和保鮮技術相結(jié)芒的方法,來防治柑橘貯運期間的侵染性病害,降低腐爛率,稱之為防腐。柑橘貯運的防腐技術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:
①化學防腐。目前采用的防腐劑主要有以下4種:
a,苯口井咪唑類殺菌防腐劑。如甲基托布津、多菌靈、苯萊特等;
b.特克多(TBZ)。該防腐劑已列人食品添加劑,可廣泛推廣使用;
c.伊邁挫。是當前國內(nèi)外最好的防腐劑,目前國內(nèi)尚未生產(chǎn);
d.仲丁胺及其衍生物。包括仲丁胺的原液、克霉靈、橘腐凈、AB保鮮劑、紅橘專用保鮮劑等。
②物理防腐。目前國內(nèi)外使用的物理防腐的方法,主要有兩種:
a.空氣放電防腐。利用空氣放電釋放出來的臭氧(O3)和負離子來處理柑橘;方法簡便,防腐效果較好。
b.放射性同位素處理。應用60鈷 5000倫琴~10000倫琴處理柑橘,可殺死霉菌的分生孢子,減少柑橘腐爛,效果也較好。
2.保鮮 化學保鮮劑在柑橘采后貯運中主要起保鮮作用,如保持果蒂綠色、不脫落,延緩果實衰老和枯水等。當前在我國柑橘產(chǎn)區(qū)常用的保鮮劑有2.4-D、GA3(赤霉素)、防脫素等。此外,給果實打蠟或涂多糖酯涂料,也屬于化學保鮮劑保鮮。保鮮劑多數(shù)都與防腐劑混合使用,這樣做即可起到增效作用,使用又方便。
三、柑橘貯運的環(huán)境條件
在貯運過程中,柑橘貯運的好壞與周圍的環(huán)境條件密切相關,主要有溫度、濕度及氣體成分等。
1.溫度 濕度是柑橘貯藏的重要。在適宜的溫度下貯藏柑橘,可獲得最佳的保鮮效果;溫度過高會加快果實衰老和造成大量腐爛;溫度過低將使果實受到冷害而發(fā)生褐斑病、水腫病等。柑橘的種類及品種眾多,在貯藏過程中要求的溫度也有較大的差異。
2.濕度 濕度也是柑橘貯藏的重要條件。濕度低、濕度大是冷害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,而溫度高、濕度低又是枯水病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。貯藏環(huán)境中的氣體成分,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,濕度過大,會發(fā)生褐斑病。
3.氣體成分 柑橘在貯運過程中,對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濃度都十分敏感,因此不適宜采用氣調(diào)貯藏。柑橘中的橙類雖能耐2%的二氧化碳,但控制不好,也會發(fā)生二氧化碳傷害。因此,在柑橘貯藏過程中,應注意通風,以便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氣體。柑橘不能與蘋果、梨混貯,以防止蘋果和梨產(chǎn)生過多的二氧化碳,對柑橘造成傷害。
四、柑橘的貯藏場所
柑橘適宜在通風良好的簡易貯藏場所進行長期貯藏,不太適宜冷庫貯藏。下列四種貯藏場所較好:
1.霹天溝藏或堆藏。
2.地下室、人防工程貯藏,但需通風良好。
3.地窖、地庫貯藏。
4.通風庫貯藏。
由于柑橘的采收期較晚,貯藏的溫度較高,所以,可充分利用外界冷源貯藏柑橘,達到長期貯藏的目的。例如,四川省南充地區(qū)用地窖貯藏甜橙,浙江省黃巖地區(qū)和重慶市用通風庫貯藏溫州蜜柑,蚊果都不錯。
完全采用商業(yè)冷庫貯藏柑橘,應注意以下三點:
1 庫溫不能降得太低,以防果實產(chǎn)生冷害,尤其是送風道周圍的溫度較低,對果實的危害較大。
2.保持庫內(nèi)的相對濕度不能低于80%。 85%。如達不到上述指標,應采取增濕措施。
3.庫內(nèi)要經(jīng)常通風換氣,防止空氣污濁(尤其是二氧化碳和乙烯積累過多),影響柑橘的貯藏時間和質(zhì)量,并減少生理病害的發(fā)生。
鑒于上述情況,我們認為,貯藏柑橘,最好采用強制通風庫或節(jié)能冷庫。
參考文獻:http://www.cnluye.com/njxx/jszx_1_details.php?bh=21865
http://www.jgny.net/info/200507/23278.htm
不耐貯的橘類(包括柑的個別品種),應在果實采后1個月~2個月內(nèi)運輸和銷售,否則將會發(fā)生枯水或腐爛。對于耐貯運的種類和品種,可采取以下兩種形式進行貯運:①采用掛樹貯藏的方法,將采收期推遲30天~40天(掛樹時間過長會影響第二年柑橘產(chǎn)量),避過柑橘的采收及銷售高峰,延長其采收期和貯藏期;②適時無傷早采(提前5天~6天),采后應用先進的保鮮技術進行長期貯藏。
二、進行防腐保鮮技術處理
不論那個品種、何時采收,采后立即進行防腐保鮮處理,是柑橘貯藏和運銷中不可缺少的措施,
柑橘的果實在生長過程中,會發(fā)生多種侵染病害。這些病害有的在果實生長期就表現(xiàn)出癥狀,有的則長期潛伏下來,在果實成熟和衰老時發(fā)病,危害極其嚴重。例如,柑橘的青霉病、綠霉病、褐色蒂腐病、黑色蒂腐病、黑斑病、疫腐病、灰霉病、炭疽病等。因此,產(chǎn)前、產(chǎn)中及產(chǎn)后重視這些病害的防治,可提高柑橘的貯運質(zhì)量,減少腐爛。
防腐和保鮮處理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,分男使用兩類不同的化學藥物。
1.防腐 采用化學、物理和保鮮技術相結(jié)芒的方法,來防治柑橘貯運期間的侵染性病害,降低腐爛率,稱之為防腐。柑橘貯運的防腐技術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:
①化學防腐。目前采用的防腐劑主要有以下4種:
a,苯口井咪唑類殺菌防腐劑。如甲基托布津、多菌靈、苯萊特等;
b.特克多(TBZ)。該防腐劑已列人食品添加劑,可廣泛推廣使用;
c.伊邁挫。是當前國內(nèi)外最好的防腐劑,目前國內(nèi)尚未生產(chǎn);
d.仲丁胺及其衍生物。包括仲丁胺的原液、克霉靈、橘腐凈、AB保鮮劑、紅橘專用保鮮劑等。
②物理防腐。目前國內(nèi)外使用的物理防腐的方法,主要有兩種:
a.空氣放電防腐。利用空氣放電釋放出來的臭氧(O3)和負離子來處理柑橘;方法簡便,防腐效果較好。
b.放射性同位素處理。應用60鈷 5000倫琴~10000倫琴處理柑橘,可殺死霉菌的分生孢子,減少柑橘腐爛,效果也較好。
2.保鮮 化學保鮮劑在柑橘采后貯運中主要起保鮮作用,如保持果蒂綠色、不脫落,延緩果實衰老和枯水等。當前在我國柑橘產(chǎn)區(qū)常用的保鮮劑有2.4-D、GA3(赤霉素)、防脫素等。此外,給果實打蠟或涂多糖酯涂料,也屬于化學保鮮劑保鮮。保鮮劑多數(shù)都與防腐劑混合使用,這樣做即可起到增效作用,使用又方便。
三、柑橘貯運的環(huán)境條件
在貯運過程中,柑橘貯運的好壞與周圍的環(huán)境條件密切相關,主要有溫度、濕度及氣體成分等。
1.溫度 濕度是柑橘貯藏的重要。在適宜的溫度下貯藏柑橘,可獲得最佳的保鮮效果;溫度過高會加快果實衰老和造成大量腐爛;溫度過低將使果實受到冷害而發(fā)生褐斑病、水腫病等。柑橘的種類及品種眾多,在貯藏過程中要求的溫度也有較大的差異。
2.濕度 濕度也是柑橘貯藏的重要條件。濕度低、濕度大是冷害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,而溫度高、濕度低又是枯水病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。貯藏環(huán)境中的氣體成分,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,濕度過大,會發(fā)生褐斑病。
3.氣體成分 柑橘在貯運過程中,對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濃度都十分敏感,因此不適宜采用氣調(diào)貯藏。柑橘中的橙類雖能耐2%的二氧化碳,但控制不好,也會發(fā)生二氧化碳傷害。因此,在柑橘貯藏過程中,應注意通風,以便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氣體。柑橘不能與蘋果、梨混貯,以防止蘋果和梨產(chǎn)生過多的二氧化碳,對柑橘造成傷害。
四、柑橘的貯藏場所
柑橘適宜在通風良好的簡易貯藏場所進行長期貯藏,不太適宜冷庫貯藏。下列四種貯藏場所較好:
1.霹天溝藏或堆藏。
2.地下室、人防工程貯藏,但需通風良好。
3.地窖、地庫貯藏。
4.通風庫貯藏。
由于柑橘的采收期較晚,貯藏的溫度較高,所以,可充分利用外界冷源貯藏柑橘,達到長期貯藏的目的。例如,四川省南充地區(qū)用地窖貯藏甜橙,浙江省黃巖地區(qū)和重慶市用通風庫貯藏溫州蜜柑,蚊果都不錯。
完全采用商業(yè)冷庫貯藏柑橘,應注意以下三點:
1 庫溫不能降得太低,以防果實產(chǎn)生冷害,尤其是送風道周圍的溫度較低,對果實的危害較大。
2.保持庫內(nèi)的相對濕度不能低于80%。 85%。如達不到上述指標,應采取增濕措施。
3.庫內(nèi)要經(jīng)常通風換氣,防止空氣污濁(尤其是二氧化碳和乙烯積累過多),影響柑橘的貯藏時間和質(zhì)量,并減少生理病害的發(fā)生。
鑒于上述情況,我們認為,貯藏柑橘,最好采用強制通風庫或節(jié)能冷庫。
參考文獻:http://www.cnluye.com/njxx/jszx_1_details.php?bh=21865
http://www.jgny.net/info/200507/23278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