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學主張飲食養(yǎng)生總的原則是食宜清淡,對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復,飲食清淡尤為重要。唐代大養(yǎng)生家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說:“每食不用重肉,喜生百病,常須少食肉,多食飯”。故要“每學淡食”。元代著名醫(yī)學家朱丹溪也主張少食肉,多食天賦之味和自然之物,認為“天之所賦者,若谷、菽、菜、果,自然沖和之味,有食(滋養(yǎng))人補陰之功”。明代養(yǎng)生家萬全在《養(yǎng)生四要》中說:“五味稍薄,則能養(yǎng)人,令人神爽;稍厚隨其臟腑,各有所傷。”顯然,飲食清淡自然補益之功明顯,厚味甘肥則易于傷及臟腑。飲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。
粥,俗稱稀飯。食粥在我國有數(shù)千年的歷史,是我國人民一種獨特的飲食方法。用適當?shù)闹兴、食物和適量的大米同煮為粥,叫做藥粥,而用于補益身體為主要目的的藥粥叫滋補藥粥。藥粥進補療疾的學說,是傳統(tǒng)中醫(yī)學的組成部分,漢代醫(yī)圣張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其中就有很多米藥同用或病后食粥的經驗,實為使用藥粥的先驅。唐宋以后,歷代醫(yī)家對藥粥的應用逐漸廣泛,對藥粥的記載也日益增多。到了明代,我國偉大的醫(yī)藥學家李時珍,在其所著《本草綱目》中又收載藥粥方62首,其中包括許多滋補藥粥。在清代,研究藥粥的醫(yī)家和養(yǎng)生家就更多了,王士雄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、黃云鶴的《粥譜》等書中,均載有大量的滋補藥粥。食粥可以長壽,可以防病。養(yǎng)生名著《老老恒言》中說:“每日空腹 ,食淡粥一甌,能推陳致新,生津快胃,所益非細。”其老人養(yǎng)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時,食淡稀飯一碗。宋代大詩人陸游專作《食粥》,其詩寫道:“世人個個學長年,不悟長年在目前,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將食粥致神仙。”陸游壽逾八秩,可見其食粥的補養(yǎng)之效。
老人保健 補粥調理
俗話說:老人吃粥,多壽多福。在我國民間,人們也有食藥粥以補養(yǎng)身體的習慣,還有專門開粥店的。對于老年人養(yǎng)生保健來說,吃些補粥較為適合。補粥即滋補藥粥,補粥的花色品種豐富多彩,且季節(jié)不同,品種有別,功用各異,如春天吃菜粥,秋天吃藕粥,冬天吃羊肉粥,現(xiàn)在的夏天則吃綠豆粥。
現(xiàn)代名醫(yī)沈仲圭先生,早年在上海,見民間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,吃后他深有體會地稱贊說:“羊肉粥價廉而味美,此平民冬日之食補妙品,體弱之人日進一甌,不稍間斷,開胃健力,得益非淺。”在我國南方的廣州,補粥風味獨特,名目繁多,有豬骨粥、八寶粥、糯米麥粥等。地處江南的杭州,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習慣,而現(xiàn)在走在街上,也能看到不少專門的補粥店了。我國歷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補粥以養(yǎng)生益壽,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愛吃“豆粥”,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:“夜饑甚,吳子野勸食白粥,云能推陳致能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后一覺,妙不可言也。”
著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時體弱多病,到了中年身體才逐漸好起來。他年過七旬時,每日還能寫作和讀書在十個小時以上,血壓不高,心臟無毛病,從不失眠,雖然記憶力不如以前,但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不衰。他總結自己的養(yǎng)生經驗,其中的一條是生活有規(guī)律,不吃過量之食,喜歡食粥。他說:“晚飯我吃得較少,而且喜歡喝點稀飯,不管大米、小米稀飯或玉米糝稀飯都喜歡。”
補粥之所以受到老人們的青睞,其主要原因是補粥有助于老年人的保健長壽。補粥實際上是藥補和食補的結合,藥物與米谷配伍,同煮為粥,相須相使,起到協(xié)同作用,收到藥物和谷物的雙重效應,其補養(yǎng)之力更大。如老人夏天吃些的扁豆,對腸胃頗有益處,因為白扁豆可健脾益氣,解暑化濕,若配合粳米煮粥,則更增強了健脾養(yǎng)胃的功能。補粥的養(yǎng)生長壽作用十分明顯。人隨著年齡的增長,體內多種器官功能逐漸減退,及時選用一定的滋補藥粥,可以延緩臟器的衰老,控制老化速度,達到攝生自養(yǎng)、延年益壽的目的。如肝氣虛者,可選枸杞子粥以補肝;心氣不足者,可用桂圓肉粥以養(yǎng)心;脾氣虛者,可食紅棗粥健脾胃;腎氣虧損者,可吃核桃肉粥以壯腎;肺陰虛者,可選百合粥以潤肺等。確實,在日常三餐中,如能合理選吃一些補粥,對增強中老年人的體質,提高其抗病能力很有幫助。許多補粥能起到預防老年病的作用,如胡蘿卜粥有助預防老年高血壓的發(fā)生,玉米粉粥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等。補粥還適用于老年慢性病的調理,如患慢性腹瀉的老人,可常吃些山藥粥、薏苡仁粥;若老人腎虛腰痛又兼有脾虛腹瀉時,則可食用山藥栗子粥,因山藥健脾,栗子補腎,兩者煮粥,可取健脾補腎、和胃理腸之效,既治腰痛,又止腹瀉。
病后康復 白粥靜養(yǎng)
食粥的另一重要功能,適合患病者病后的調養(yǎng),通過食粥促進患者病后快速而平穩(wěn)地康復。中醫(yī)名著《醫(yī)宗金鑒》中說:“新愈之后,藏府氣血皆不足,營衛(wèi)未通,腸胃未和,惟宜白粥靜養(yǎng)”。指出病后康復,首先應從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著手,從不妨礙中焦運化的角度出發(fā),必須要由少而多,由清淡而滋補,逐漸進行調整,“先進清粥湯,次進濃粥湯,次進糜粥,亦須少與之,切勿任意過食也,至于酒肉,尤當禁忌”。
疾病初愈,身體相對較弱,特別是急性熱病初愈的時候,如適當給予相宜的飲食進行調養(yǎng),就能使身體早日恢復健康。如飲食不當,或余邪尚未完全肅清之前,任意進食肥厚之品或與身體不相適應的食品,則所得的結果,很可能是進一步損害身體。并誘使其舊病復發(fā),中醫(yī)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就說到“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”。一般來說,病后患者的元氣虛弱,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,容易停食積滯。同時,人們在發(fā)病過程中,本身胃口不開,進食較少,疾病初愈,則胃口大開,如此時不知節(jié)制,遇到美味,任意進食,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膩肥甘之品,以致食積內停,造成食物不僅不能很好吸收,而且反而會與余邪交結,遺留病根,損害健康。實踐證明,食粥對病后腸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,具有幫助促進運化吸收的良好作用,F(xiàn)代名醫(yī)魏長春竭力推崇食粥對病后康復的積極意義,強調指出“病后調理,粥最適宜”。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學認為脾胃是人的“后天”之本,而食粥可以補益胃氣,保護脾胃,白粥中不管是粳米或糯米,均有極好的滋養(yǎng)脾胃之功。清代醫(yī)家王士雄說:“粳米甘平,宜煮粥食。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。貧人患虛證,以濃米湯代參湯,每收奇效。”故前人有“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,糯米粥為溫養(yǎng)胃氣妙品”的說法。白粥或補粥,制作簡易,便于服用。補粥具有湯劑和流質、半流質的特點,易消化,吸收快,宜于久服,幾乎無副作用,對于病后康復,可以根據(jù)體質情況靈活調補,比單純應用中西藥物來得更加穩(wěn)妥,效果也較為理想。如對高熱病后口渴舌干的病人,可配合吃些葛根粉粥、麥門冬粥;若急性熱病后便秘者,因津枯腸燥者,當用芝麻粥、柏子仁粥。